近年,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地震、海啸、台风、洪水、严重干旱以及极端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经济危机等问题。人类发展史表明,应对这些困难与挑战,水库大坝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大坝建设,事关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已成为现代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针对“十二五”我国水库大坝建设和水电发展的新形势,回顾和总结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经验,探讨大坝安全管理、环境友好新技术、数字化设计和施工等内容,以促进我国大坝安全建设并发挥综合效益,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汪恕诚指出,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有力地促进了水利水电建设。中国的水库大坝建设和管理取得许多新的进展和成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继三峡、二滩、小浪底等重点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并产生良好效益之后,小湾拱坝、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光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水布垭面板堆石坝等一大批新的工程相继开始蓄水,发电,投入运行,坝高314米、世界最高的双江口心墙堆石坝正在按计划推进设计工作。这些大坝都是各自坝型中的世界最高坝,其研究、设计和建设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和新的任务。这次学术年会顺应了我国水库大坝建设和水利水电发展的新形势。
矫勇指出,水库大坝建设与管理的核心是质量与安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水库数量最多的国家,筑坝技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坝质量明显提高,大坝运行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力地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和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水库大坝建设与启闭机管理仍然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给水库大坝建设与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自1991年至2010年这20年间,我国发生流域性大洪水17次,比1990年前40年间流域性大洪水发生频率高出了20%,区域性极端强降水现象也有明显增加趋势。极端天气条件增加了水库大坝防洪安全的风险,一些河流水文系列可能发生变化,水库原有的防洪标准可能变得偏低,尤其对中小河流上修建的水库,设计年代已久,当时缺乏水文资料,安全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极端降雨情况下可使大坝安全风险进一步增加。特别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固定资产不断增加,人口和资产日趋集中,对降低水库大坝安全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新一轮的筑坝高潮给水库大坝建设与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十一五”以来,我国的筑坝事业掀起了一轮新高潮。全国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库265座,进入立项程序拟建的还有150余座;同期也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开工建设,其中包括一批坝高200米以上的世界级高坝大库。这一轮水库大坝建设与上个世纪相比,明显的特点是建设资金雄厚、设计技术现代、施工能力强大、建设管理复杂、建设速度也远超上个世纪的筑坝建设速度。水库大坝建设中前期工作深度不够,设计变更频繁,压缩施工工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走在世界筑坝事业的前端给水库大坝建设与管理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坝高超过200米的大坝达14座,位于世界之首。许多坝型的世界坝高纪录均为我国首创,超大型机组制造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处理技术更加成熟,我们正走在世界筑坝事业的前沿。对于200米以上的超高坝,我国乃至世界的筑坝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尚未完善,经验还不充分,仍有许多尚未认知的领域或认知不完整的领域,需要我们在建设与管理中更加具有预见性,更加谨慎和更加理性。
矫勇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有关各方携起手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共同推动筑坝事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水库大坝安全管理责任制。政府要建立健全水库大坝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每一座水库大坝都有主管的行业部门,有水库管理单位或水库管理责任人,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不断完善高坝大库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在总结现行坝工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出台200米以上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为高坝大库的建设及运行安全奠定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三是加强水库大坝建设与运行中的质量与安全监管。要严格执行业主质量与安全责任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的双主体责任制。业主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建设与管理的首要位置,对设计、监理、施工企业进行全面监管,切实履行好质量与安全的主体责任。政府要通过建筑市场监管、技术标准执行监管、质量与安全监管等手段,切实履行好政府的监管职能。
四是强化水库大坝的科学调度。水库调度既要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更要保障水库大坝自身安全。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库调度运用方案,研究开展梯级和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水库运用效率,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是充分依靠筑坝技术的科技创新,解决筑坝事业快速发展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本文来自如需转截请注明:http://www.xhyuanha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