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红寺堡一泵站后,笔者一行驱车驶向灌区。走了大约20多分钟的路程,一片片墨绿颀长、长势喜人的玉米在公路两旁延绵不断。与笔者同行的红寺堡扬水管理处灌溉科科长曹福升看着窗外丰收的景象,激动地向笔者讲述了红寺堡地区荒漠变绿洲的经过。
红寺堡灌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过去是一片不毛之地。1998年冬天,扬水工程将黄河水送到这里,移民满怀憧憬来到新家园。然而沙尘暴一次次毫不留情地将渠道和庄稼掩埋,许多移民要搬回老家去。管理处组织水管技术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指导开展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工作,帮助移民抗沙补种夺丰收。并针对移民不懂灌溉技术的实际,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优质服务。经过10多年的共同努力,使灌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灌区大田灌溉面积已发展到52.26万亩,节水灌溉14.31万亩,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550元增加到2012年的4333元,增长7.88倍。
随着车辆逐渐驶入灌区“腹地”,道路两旁的林网越发挺拔茂密,大田里玉米的绿色更加浓重,一排排整齐的民居砖瓦房在绿色中时隐时现。在红寺堡三干渠控灌的一处灌区,新庄集一泵站的配水员金振明正在帮助老乡给玉米灌水。当看到管理处水管人员到来时,老乡连忙迎了上来,未等笔者开口就指着身后的玉米地唠叨开了:“你看,俺今年的玉米杆子长得壮、叶子肥实、穂抽得好、棒子圆实,少说1亩也能打个2000斤。可这多亏水淌得及时,泵站服务的好啊!”
“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亦干。扬黄造绿洲,万民俱开颜。”看着灌区老乡舒展皱纹的笑脸,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葱茏的玉米田和掩映在绿色中的砖瓦房,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水利人的自豪。
本文来自如需转截请注明:http://www.xhyuanha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