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郊野公园,这一北京市五环内规模最大的郊野公园,由原先每年消耗60万立方米的清水,变成如今“清水零消耗”,这相当于节省下了20万人一个月的用水量。原先40人的园区管理队伍,如今也减少到5~8人,既减少了运行费用,又节省了人力投入。八家郊野公园还刚刚获得了“北京市节水示范公园”称号。是什么使这个总面积1522亩,绿地面积占94%的郊野公园能够在节约用水上取得先行地位?
“八家郊野公园绿地灌溉‘清水零消耗’科技示范工程,为北京绿地公园建设与节水改造开辟了一条新途径。7月1日,《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已正式施行,北京也进一步加大了全市节约用水管理力度。而八家郊野公园‘清水零消耗’的实现,是对‘节水先行’理念的最好诠释。”北京市水务局党组书记聂玉藻对记者说。
工程节水——多种水源保灌溉
清水的消耗量为零,那么,八家郊野公园内灌溉、景观等方面的用水从何而来?
原来,八家郊野公园“清水零消耗”科技示范工程,是采用工程节水技术,根据公园内绿化植被的需水规律,通过再生水、湖水、雨洪水、地下水等多水源联合利用的方式,来保障公园绿地灌溉用水。公园建设了再生水灌溉工程、雨洪利用工程和多水联调工程。
工程第一步,是在园内建立一套四通八达启闭机的地下管道。由于八家郊野公园不远处就是清河污水处理厂,因此,园外的再生水水源,可直接通过清河北岸的再生水管道进入园区,然后再经过新构建的三级过滤系统过滤后,灌溉绿地。工程还建设了雨洪收集系统,平水年可收集雨水1.6万立方米,园内湖泊的蓄水能力也有1.8万立方米,调蓄能力0.6万立方米。
而多水联调工程,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该工程通过3400平方米湿地工程实现了水体内部循环,使“死水”变成“活水”,湖泊的换水次数由每年的3~5次,提高到如今的23~38次,能见度也由0.2米提高到0.5米,并有效杜绝了水华的发生。此外,原先公园使用井水灌溉,水温较低,植物容易患上“感冒”,现在改用湖泊水灌溉后,水温提升了,植物得到了更好的生长,身体也健壮了。难怪如今游人来到八家郊野公园,无不赞叹这里的湖水更清了,树木更绿了。
农艺节水——稀有植被遍园区
花叶芒、拂子茅、松果菊、女贞球、鼠尾草、天目琼花……这些普通市民从没听说过的植被,都可以在八家郊野公园内寻到踪迹。它们是抗旱型植物,年耗水量均小于500毫米。这些抗旱植物的出现,要归功于农艺节水技术的使用。
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节水型植被建植技术和覆盖保墒技术两种。八家郊野公园运用这两种技术,在园区内广泛种植了80多种节水型抗旱植物,构建了10种节水型绿地乔灌草配置模式,相较于其他公园的种植草坪,种植节水型植被的灌溉需水量减少了40%。此外,公园还利用园林中的废弃物进行覆盖保墒,就地循环利用,减少杂草,降低人工养护成本。覆盖保墒技术的运用,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0%,提高土壤温度5%。
八家郊野公园的建设,完全秉持了“生态优先、突出郊野、自然协调”的理念,为京城游客呈现出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宜人景色。“目前,八家郊野公园已成为北京市抗旱植被种植试点。今后,北京需要选用抗旱植被进行种植的地区,都可以来这里参考借鉴。”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吴文勇告诉记者。
管理节水——灌溉体系促发展
植被常常在喷灌过程中,因为土壤不平整产生截流而喝不到水,水资源也白白浪费。这一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八家郊野公园给出的解决方法是改用滴灌。
吴文勇说:“八家郊野公园在北京市首次大规模使用了滴灌技术。实际上,低矮灌木林和乔木林的植物更加适合滴灌技术,因为水能直接滴入土壤中,利用率也会大大提高。”目前,八家郊野公园在日常需要维护的灌溉地区,已全部实现了滴灌与喷灌相结合。
根据不同植被的类型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灌溉方式,是八家郊野公园“清水零消耗”科技示范工程在管理节水清污机技术中的一项内容。此外,园区还运用智能灌溉监控技术建成了节水灌溉中央控制灌溉系统、墒情传感器和EIC灌溉控制器网络,实现了灌溉信息监测、预报、灌溉智能决策,并设立了45个站点,同时实现了湖区再生水、雨水、地下水的智能调蓄,还实现了远程控制,提高了节水管理的硬件水平。
“对于植被,有时要让它们喝饱水,有时则要让它们喊喊渴。”吴文勇打趣道。这其实指的是绿地非充分灌溉技术的使用。非充分灌溉,就是根据绿地灌溉景观的要求,对植被进行适当的灌溉。这样,在水分亏缺的条件下,可有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并实现节水30%。
“‘清水零消耗’科技示范工程是一种模式与探索,在未来3~5年时间里,北京还将实施百万亩绿化造林工程,并利用更少的清水,种植更多的绿树。”聂玉藻展望道。
八家郊野公园“清水零消耗”的实现,体现了北京市对水资源的珍惜与尊重,也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绮丽的节水画卷。
本文来自如需转截请注明:http://www.xhyuanhang.cn